2023年11月3日
第十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将在四姑娘山盛大举行
奔赴山海
与我们共赴一场雪山森林下的户外盛宴!
撰写这篇制作手记时,我们《随风摆荡》的主创团队正在广西乐业举行的第七届青少年攀岩锦标赛的现场。而影片的主人翁小木头(穆泽润)正在进行U13年龄组别的难度决赛的攀爬。
夜色阑珊,星光璀璨,岩壁下观众的加油声此起彼伏,氛围极佳。
短短4年的时间,小木头已经从一个刚刚接触攀岩就热爱上这项运动的懵懂孩童,成长为一名在全国比赛中都能够经常荣登领奖台的“种子选手”。
见证和纪录一个少年的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随风摆荡》最初计划拍摄的优秀攀岩小运动员其实有两名,一名是当时已经在全国各大比赛中多次夺冠,备受瞩目的“美少女战士”李美妮,另一名则是接受系统训练仅仅1年时间,还没有参与过任何全国比赛的小木头。
在影片拍摄的2021年,我们只能线上联系身在广东中山的李美妮,而北京本地的小木头,则迅速进入了我们的拍摄规划中。
起初,我们对小木头的认知,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热爱攀岩的小朋友。对于影片能呈现什么样的故事不太有把握,可能简单纪录一下小木头的训练日常,父母的支持……让观众能看到一个青少年攀岩爱好者的典型形象。
但是,就在现场观看了一次小木头的攀爬后,我们的想法就改变了。
小木头有着一个优秀的climber典型的纤细而结实的小身板,很多线路对他来说每一步都是极限。但就是在这样极限的拉扯中,小木头总是能咬住牙关,直到顶点,超乎想象。每一次只要他开始爬线,总是能让岩馆里的大小岩友们都屏息凝视。
影片纪录了小木头数十次的攀爬,有成功登顶也有爬到崩溃……然而,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最感动的一个场景,或者说一个瞬间,其实是一个周二的下午我们去跟拍木头爸接小木头放学去岩馆时的画面:
下课铃响,小木头迅速从收纳柜里拿出攀岩鞋和安全带,风一般的冲出教室。导演张睿拿着机器在后面差点追不上他,尽管我们都不停的喊着“小木头,慢点儿”,但孩子对攀岩的渴望已经无法让他停下来等我们了,似乎恨不得插上翅膀就能飞到岩馆……
回看素材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幕在10年,哪怕是5年前的攀岩影像作品里,应该都是不可能拍到的。对于曾经的岩友们来说,攀岩是一项非常小众,一次攀爬可能要筹备好几天的仪式感极强的事情。
当小木头飞奔向岩馆的同时,他所就读的海淀外国语学校的攀岩场地上,又一批年龄更小的孩子正在懵懂的跟着教练开始了攀岩启蒙……他们无疑是幸福的,他们,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白河拍摄时,有一个场景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当场爆笑却又回味良久。
“大座”这条野攀线路对于缺乏野外经验的小木头来说是有一定挑战的,关键是这娃儿始终克服不了对野外冲坠的恐惧。在最初的几次失败后情绪接近崩溃,边哭还是要边爬,哭声几乎响彻精灵谷……
在其中一次他边哭边下降的过程中,“老岩友”阿毅站在岩壁下注视了许久,摄影助理大嘴随口问道:“阿毅老师,作为一名老岩友,这种时候你有什么建议给到小木头吗?”
阿毅老师沉默良久,意味深长地说:“学会放弃……”
初生牛犊的倔强和千帆过尽的老炮在那个当下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对比,即是鲜明的反差,又是动人的传承。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哪一个风轻云淡的“过来人”不都曾一样的“死磕到底”?
很多曾经的热血climber如今都成为了攀岩娃儿的家长、教练这样的角色。他们有些可能还保持着竞技水平,有些可能已经身材发福,却换了一种方式把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岩叙”下去。
中国的户外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一直都是一个短板,因为我们很难在拍摄之前就对故事的发展方向或影片可能会呈现的戏剧冲突有所预判。一方面是由于户外运动中的变数实在太大;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的户外运动人群相对来说面对镜头还是内敛的。
因此,创作者往往会在拍摄了大量的素材回来后,发现无法形成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故事或主题,于是需要配以大量的旁白或访谈来贯穿全片,加以解释,似乎才能让观众看明白。而这些旁白有时却显得画蛇添足,或让影片变得平缓而乏味,前作《唯一的方向》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于是,这一次我们决定努力尝试让镜头说话,让故事慢慢展开,通过剪辑手段让“剧情”和情感逐渐走向高潮。尽管在叙事的方式和故事的推进上依然还有遗憾,但45分钟的影片能够在举办观影活动时让一群十几岁,甚至不到10岁的小朋友们目不转睛的从头看到尾,我们还是挺有满足感的。
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户外影像作品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还是要努力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影片才能真正准确地传递出创作者的初衷。
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一个少年最普通的日常,最单纯的热爱,把攀岩这件事儿拍给更多的人看。
自2019年底至2022年底,疫情已然常态化。2021年5月,白银事件的发生,中国的越野跑赛事雪上加霜。全国大,中,小规模的越野赛事均受到严重影响,能够如期举办的越野赛事,寥寥无几,甚至延期举办都成为一种奢望。
曾经以山野为信仰,以参加赛事为主的越野跑者,突然失去了跑步的方向。
作为同是越野跑爱好者也是户外媒体人的我,也在思考越野跑的初衷,尝试通过影像纪录不同的越野跑者故事,向大家传递越野跑的多元文化理念。
除了在赛事中感受越野跑的魅力之外,工作之余,生活之中,更自由、纯粹的连接山野,感受山峦起伏间的节奏和自己的呼吸。
2021年6月,在与朋友赵凡、深焦镜头的一次聊天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与二位分享后,二位开始帮我物色合适的人选做为这次纪录片的主角。最终敲定了一名精英跑者,海怪。
在与海怪的几次接触中,发现海怪是一名对山有很强执念与痴迷的跑者,同时对越野跑的理解与我想表达的关键词:态度、生活方式,完美契合。我们开始挖掘和捕捉海怪身上的故事,寻找一条主线。
与海怪的聊天中得知,在中国生活十年的爱尔兰跑者白睿一年后将离开中国。做为曾经一同跑遍北京郊外山野的挚友,海怪想设计一条北京周边168公里的越野跑线路,与白睿一同完成。做为白睿临行前,送给他的一份特殊礼物。
白睿对山野的热爱与海怪一样。但两人的生活习惯、对越野跑的理念,以及对越野跑装备的理解有很大的反差。
海怪对装备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白睿对装备的理解,是非常随意的,不太深究装备的功能、设计、品牌;海怪对越野跑的理念是随性的,自由的,而白睿对越野跑的理解,是感性的,哲思的。
经过几番考量,最终影片确定由他们的故事展开,进行这次的纪录拍摄。
2021年9月,海怪、白睿、赵家驹、马德民、岛主,五名不同身份的跑者,出现在西灵山脚下,以《户外探险》改装的VAN为移动补给,踏上了这条约168公里的探索之旅。耗时八个月,磨合,准备。历经了雨雪,大风,暴晒,分三次完成了灵山到香山全线的探索。
《海怪的礼物》,采用的是纪实风格拍摄,在确定了大的脚本框架外,给予摄影师和主人公更多的发挥空间。这就需要摄影师完全理解纪录片要表达的内容和风格,才能不至于在拍摄上跑题。同时还需要很强体能和毅力,30几个小时,需要不间断的转场,拍摄。
对于摄影师的选择,一开始,我先列出了我的需求:有足够的时间、体能强、对越野跑有足够的热爱、拍摄的风格与我统一。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跨度近一年的拍摄项目,主摄更换,拍摄风格不统一,轻则增加沟通成本,重则严重影响成片质量。
而对越野跑有足够的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是做为项目合作去完成这样一次拍摄,很难思考更多关于片子本身的拍摄内容,完全做为一个机位,并不是这次项目中,我所需要的。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终我关注到了一名叫袁员的摄影师,作为《海怪的礼物》的主摄和后期完成了这次纪录片的合作。
纪录片制作完成后,片子的名字举棋不定。深知一个好的片名,可以吸引更多人来观看,苦思了几天后,片名确定为《海怪的礼物》。
这个名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从个人情感角度,片子的主题,是海怪做为临行礼物送给好友白睿;第二层是从当时疫情环境,越野跑赛事停摆的背景下,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给予中国的越野跑者一次启示和激励,引起大家思考,越野跑对于每个爱好者来说,是热爱、是竞技、还是生活方式一样的存在。
最后能完成这样一部纪录片,要感谢很多人的支持,如altra、高驰、韶音三家品牌挚友的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户外探险》平台给予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以及赵凡、深焦镜头、袁员等人在台前幕后的支持。此片才得以面世,再次感谢他们!
这次Bikepacking,是一次比较大胆,新颖的探索和尝试。
历经5天5夜,我们用镜头记录下4名95后山地车骑手在迭山的一次穿越。
期间,除了沿途记录他们所发生的故事外,更难得的是看到了中国年轻山地车爱好者对山野的渴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6月一次偶然机会,与这次主要骑手和发起人秦同辉线上聊天中得知,他计划与三名骑手打算在7月以Bikepacking的方式在迭山进行一次穿越。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酷,进而,我意识到国内需要一次这样的事件传播,让更多山地车爱好者能够走进山里,回归自然。
Bikepacking在国内还属于非常小众的玩法,对于骑行来说,国内更大的群体是公路骑行,与山野、自然联系偏弱,玩法也比较单一。希望能通过这次影像传播,让更多骑行爱好者看到多元玩法,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骑行。
小秦他们选择的是一条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喀尔钦镇到卓尼县木耳镇,大约68公里的穿越路线。前半段为1958年为了剿匪从卓尼修建到迭部的一条公路,现在荒废成一条只有摩托车可以通过的小径,后半程连接到扎尕那到大峪沟的徒步路线上。在此之前,秦同辉也只走过这条路线的前三分之一。
起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你很难在给山地车负重的情况下进入荒野,尽情享受在骑行的乐趣,即便露营装备足够轻量。这也是此前绝大多数山地骑行者们只背一个山地骑行小包上山进行Enduro穿越(耐力山地穿越),在沿途寻找补给点及住宿点的原因。
然而这样的方式在迭山是行不通的,这条原始的穿越路线绝大多数时候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外部补给更是天方夜谭。
Bikepacking,似乎是骑行穿越这条路线唯一可行的方式。Bikepacking可意为越野骑行,骑行者携带极为精简轻量的装备,进行多日的山地车探险骑行。
考虑到在无人区所面临的诸多未知,以及不同车手体能、技术方面的差异,最终他们决定雇佣驼队来携带大多数的露营装备。不够纯粹,让我有些小小的遗憾。
即便如此,这也是目前在国内已知仅有的几次长时间、长距离的Bikepacking山地车原始荒野穿越。
通过影片,我们能看到他们面对的绝美风光、致命风险、令人崩溃的艰难行程和对于四名年轻骑手来说足以回味一生的极致体验。
但对于我们的拍摄任务来说,难度非常大。确定拍摄这个项目后,我们面对这样几个问题:如何跟拍?几个人参与跟拍?
最终我们定下来4人(3名摄像,1名摄影师)全程徒步,在不影响他们本身真实状态,适当牵就我们速度的情况下跟拍他们。
这意味着不仅面临骑手们所要面临的所有问题,还要协带拍摄设备在平均海拔3500米连续行进并拍摄5天。我不仅担任导演,还要做为副机位进行全程拍摄以及航拍任务,同时还需要处理整个拍摄团队的沟通、安排,以及任何突发状况的决定。
主摄袁员为了保证拍摄质量,即便在设备的取舍上做了最优解,依旧背负最重走完全程。
天气也在增加拍摄难度,在我们进山之前,迭山经历了三个月的旱季,滴雨未下,正经历着罕见的高温。然而从我们进山的前一天开始直到出山,每天都或大或小地下着雨,为我们的拍摄以及四名骑手的行进造成很大的困难。
最终在有惊无险的情况下,我们成功完成了这次穿越拍摄。让我们看到了迭山山脉的无限可能、Bikepacking的无限可能以及中国年轻山地车爱好者的无限可能。
第十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评选,由评委组投票和大众投票两部分组成。
评委组投票:各奖项设置5人制专家评审团,每名评委针对该奖项各投1票。共5票。
大众投票:线上投票评选最高票者,将占最终各奖项结果的1票。开启投票后72小时截止投票,共1票。大众投票最终解释权归金犀牛组委会所有。
最终获奖结果将于第十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公布。
注:
1. 如评委投票+大众投票,出现两位提名人相同票数时,评委票的权重大于大众票;
2.如两位提名人出现各两票(评委票)情况时,需连线五名评委,针对这两位提名人进行再次投票表决;
3.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恪守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接受各界监督举报。
(组委会邮箱:jinxiniu@outdoormag.cn)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杂志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2006年到2022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连续举办十六届,已成为户外行业最高奖项。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