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和第四届亚残运会闭幕,杭州两个亚运圆满结束。本届亚残运会19个竞赛场馆中,仅有2个竞赛场馆是亚残运会独立使用,其余17个亚残运会场馆则是与亚运会共享,在亚运会比赛结束后进行转换。从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的冬奥会,以及今年的杭州亚运会,如何“还场于民”,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场馆后续利用的关键问题。
在赛前,考虑将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公共设施的范畴,而在赛后,则是运用专业竞赛场馆提高全民运动参与度。以杭州亚运会为例,56个竞赛场馆中,有9成可以持续使用,它们会继续承办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以及面向市民开放。
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
场馆建设部综合处处长 徐斌
杭州亚运会的56个国际标准的竞赛场馆中,19个全民健身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24个市场化运营场馆以低于当地市场价格的收费标准来开放,8个专业场馆引进相关专业队伍作为训练基地。亚运会的溢出效应不仅于此:到2035年,杭州也会再举办一次高级别的综合性赛事和3-5个世锦赛、世界杯,体育迷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顶级赛事,“赛”“会”之城的魅力,无疑掀起了一场全民体育的热潮。
未来亚运场馆也将与促消费活动结合,杭州市将对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电竞中心、桐庐马术中心等亚运场馆进行景区化改造,推出亚运场馆旅游线路。同时,结合时下流 行的城市漫步City Walk形式,推出亚运场馆、火种采集、火炬传递、三江两岸等主题线路,让市民在亚运会后依然可以继续感受亚运氛围,同时打造杭州文旅新亮点。
清华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雪莉
近期,中国国家发改委同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丰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供给,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多样赛事,并鼓励冬奥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场馆赛后承办赛事活动,提高利用率,发挥户外运动产业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杭州为本届亚运会投入2100亿元,而根据杭州亚组委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5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市场开发全业务总收入为53.16亿元。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杭州亚运会短期内亏本,不过长远来看,以亚运场馆改造提升为契机,提升了公共体育场馆综合开放服务水平。同时,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两场亚运,点燃大众对体育的热情,不仅促进了当地体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大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公众认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再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数量和人均收入增长等因素影响,健康消费已经从隐性刚需成为显性刚需。根据《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国国民体质合格率超九成,达到90.4%,与2014年监测的时候相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5.0%和14.6%,无疑需要加强锻炼。
除了年轻人频繁出现的健康问题,老年人健康也是家庭当中重中之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
按照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的标准,中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催生出康复护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大健康服务行业崛起,且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放大。根据数据统计,到2024年智慧养老的容量会达到8万亿元。
2023是中国“消费提振年”,包括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得民众对体育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健康意识也加速提升,在促消费的背景下,围绕各项运动的体育健康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全球健康经济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健康经济规模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超过16万亿元,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再叠加大型赛事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情,“后亚运时代”民众对健康需求提升,将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许织微
发布于:北京